
记得那是一段连续不断阴冷天,不是有意的渲染氛围,确实是非常冷,比我出发的北方要冷得多,在黔西南州望谟县打尖乡边界村这个号称贵州的“西藏”的这个地方,这个绝对南方的十月底我瑟瑟发抖。打尖乡边界村,这是2009年的地名字谓,目前叫什么不了解了。那年我参加一个叫爱心之旅的贵州之行,其中包含一次爱心助学活动,目的地就是这里。


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,是贵州的革命老区。山路崎岖,山地面积占几乎80%,丘陵占20%,河谷盆地仅占2.8%。这里非常穷,当年查的资料是2007年的,全村共312户,贫困户300户,农民人仅纯收入450元(目前查到的资料为2024年是农民人收入580元)。从贵阳到望谟县不到300公里,但大家的大巴走了近10个小时。在县城吃了早点,又找了个文具店,给孩子们买了800个本子、400只笔。山路崎岖,从县城到乡里要开车2个多小时,从乡里到边界村13公里要开1个小时。


周日,孩子们没课,大家就到村里看看,并进行家访调查。贵州最贫穷的县是望谟,望谟县最贫穷的乡是打尖,打尖乡最贫穷的村子是边界村。据了解,村民赚钱主要有几个途径——1.外出打工(为数极少,这里70%的人没走出过乡,主如果交通问题);2.采摘泡桐籽卖;3.打石头帮忙盖房睁点钱;4.卖血(走路3个小时到乡里,再坐车到县里,减去来回车费30元,每次卖血自己挣70元)。


像如此的地方不少,政府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好这类问题。其实形成贫困是什么原因不少,偏远、交通差、环境闭塞致使思想闭塞、改变近况的意识不强等,大家不必悲天悯人,也不必想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给大伙的思想套上枷锁,生活本来就是开心的,不开心的时候还要追求快乐,这是大家所有人的目的。我只不过想告诉大伙,在大家的旅途中有好多如此的地方,大家身边还有好多如此的孩子,尽一份心或许根本改变不了什么,只求对大家的心算是安慰吧。我不了解该用如何语言来描述这里当时的生活状况。这么多年过去了或许它改变了不少,祈愿它变得我再也不认识。



一群布依族的村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深处,在那个举步难行的山村,生活的艰辛和坚持让大家震撼,淳朴的人性和民风让大家动容,特别是那些坐在教室的孩子们,那没洗干净的脸和没梳理好的头发都挡不住渴望的一双大双眼,那清泉般纯真的见地,一下子就刺穿了大家心底最柔弱的部分。于是想起来期望工程形象代表的“大双眼”,我相信,大家每一个人面对这类孩子的时候都是解海龙,这里的孩子都有一双充满渴望的大双眼。



边界村有个期望小学其实就是一个校点,有120个孩子,两个年级一个班,学校是投资40万盖的,确实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屋,现在操场还没有弄好。学校有4个老师,其中公办教师1人,代课教师3人,其中有两个是本村的,月薪资300元。有个学生叫班向农,是大家这次去专门要看看的孩子。班向农的父亲以前就因病去世了,母亲也改嫁不再管他,爷爷病重卧床,只有奶奶一人苦苦支撑这个家。大家去时,说实话,真的看不下去,大家把资助款交给老人时,老奶奶哭了,老爷爷也着装下地,执意要谢谢好心人,并不让大家走,必须要把家的鸭子杀了留大伙吃饭。大家快步冲出她家,走出好远去别的孩子家探访。没想到,老奶奶楞是跟了来,拿着一大包花生让大家收下。为了不再让老人跟着大家奔波,大家只好收下。


周一上午,孩子们上课了。他们天天上午9点上课,11点半下课;下午一点半上课,3点下课。但早晨8点不到就有孩子来了。天气非常冷,坐在屋里我不能不披个棉被,而上学来的孩子不少还赤着脚。在这里上课,纪律好象没那样要紧,你可以晚来,没人问你,父母随时可以进教室,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也可以看看我们的哥哥姐姐,班里的孩子年龄也是参差不齐。老师先给班里大一些的孩子上课,低年级的孩子则做作业;然后给低年级的孩子讲课文,刚上过课的高年级孩子写作业。其间,给大家留出来一节课,同去的伙伴给孩子们上课,大家则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发放文具,看得出来,孩子们非常开心和盼望,有些孩子立刻在新本子上写上我们的名字。



和孩子们告别的时候是课间,女生围在一块跳长绳男生则打闹疯跑,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。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,心情沉重的只有大家。“人各有命,富贵在天”我不了解这句老话是要默默地承受它还是要狠狠的批判它。我想说:什么都不做或许是最聪明的,但一定不是最善良的。但愿这类孩子们能通过政府的扶持,我们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忙,都能过上幸福开心的好日子。9年过去了,孩子们一定都长大了,你们还好吧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