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于西夏和元代的额济纳黑水城,目前已经被黄沙肆虐衰落的仅剩残塔和城廓遗址。黑水城的盛衰和传闻埋藏的多少珍宝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,残败的城池,沉淀的沧桑岁月留给大家多少思索和回味......今天,记者就要带你们走进这个神秘魔幻的西夏古城。
为何叫“黑水城”
黑水城,西夏城名,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。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。刚开始是因额济纳河而得名,额济纳,原是西夏党项族语,意为“黑水”。该河 源自祁连山的雪水。每年,祁连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,都要汇成河流,向北流向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,最后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。这条由雪水汇成的河流,就是古时候人称为“黑水”的额济纳河。
黑水城的历史进步经历
黑水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,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要紧的军事城堡,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,故又有“威福军城”之称。城堡早 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。尽管城市规模较小,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经的道路和交通枢纽,所以,策略地位极为要紧。
在西夏建国以前,黑水城一带就已有很多居民,在这里耕耘牧猎、繁衍生息。西夏建国后,为了加大这一区域的管理,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,西夏王朝 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区域。并将大量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,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、生产粮食,以满足大量军民的生活需要。
到西夏鼎盛时期时,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,渐渐变成一座经济、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兴盛城市。当时的黑水城内,官署、民居、门店、驿站、佛教寺院与印制佛经、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,一派兴盛昌盛的景象。这样的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。
神秘的黑水城将军
传闻过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,最后一位君主号称黑将军。他英武盖世,战无不胜,在与汉族争霸中原时,出师不利,退守孤城。中原大军久攻不克,见城外额济纳 河流贯其间,便以沙袋塞其上流,断绝城中水源。守城者于城内掘井,至极深而滴水未见。黑将军被迫全力出战,未战前,以所存白金八十余车连同其他珍宝倾入井 中,又亲手杀死我们的妻小,以免落入敌手,然后率士卒出战,终因寡敌不过众战败死亡。
中原军队攻陷黑水城后,大肆搜寻而未能得见宝藏。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:黑将军战败后并没死,而是向东南方向撤退。在距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远的地方,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战袍。这 一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,但其中藏宝的故事却吸引着不少人。俄国的科兹洛夫就是着迷于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。
黑水城神秘消失的故事
风沙填埋一座城市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,但在当地却流传着如此一个故事:在隋朝时,有一每天气看上去十分怪异,忙碌的大家虽然在心里嘀咕,但都无暇深究,在 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:“枣梨!枣梨!”虽然老人叫卖得很起劲,但因为他的要价太高而门可罗雀,天黑之后,老 人出城而去。
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感觉十分蹊跷,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:“枣梨不正是早离吗?”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。果然,在大家离开不久,狂风大作,风沙从天而降,整个城池非常快被沙掩埋……这一传闻还有史料记载,说韩世龙“去后一夕被沙掩埋”。原文地址:被沙掩埋的不止是一个城池,连同黑水国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还有无数珍贵的文物。相信有一天对黑水国遗迹的勘察,总会揭开这个古城神秘消失是什么原因……
黑水城遗址
公元1226年,北方“蒙古汗国”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,第一攻克了黑水城,并由此南下,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,次年,西夏灭亡。元朝打造后,黑水城依旧沿用。而且遭到元朝统治者的看重。当时这一区域划归甘肃行省,称“亦集乃路”元朝在这里设置了亦集乃路总管府,管辖这一区域及西宁、山丹两州。
因为黑水城是漠北通往中国大陆的要紧交通枢纽,元朝统治者不只派遣了很多军队来黑水城驻防,还从各地迁来很多汉族和蒙古族人,来这里与当地人一同进步农牧业生产。当时,各族人民借助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,经过数十年的奋斗,先后屯田近万亩。
元朝时期,因为经济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,原来的黑水城已难以满足需要。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,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。扩建后的黑水城,东西宽 450米,南北长380米,是原来城市面积的3倍。扩建后的城市,不只增加了城区面积,而且加大了城市的防御能力。当时的黑水城,城墙高达10米,城内有 登城马道7条,设有宽约6米的东、西城门两座,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。在四面城墙的外侧还修筑了马面、角台等御敌建筑。